货运市场持续波动,贸易规则日益收紧,而减碳议题则逐渐被搁置。在此情况下,全球托运人将如何应对?
最新一集由中菲行赞助播出的 The Freight Buyers’ Club 中,我们邀请三位全球贸易变局最前线的专家进行深入探讨:独立供应链与物流策略顾问 Wolfgang Lehmacher;中菲行国际物流集团全球销售与行销副总裁 Kathy Liu;以及 Agilian 创办人、拥有数十年亚洲制造采购经验的资深采购专家 Renaud Anjoran。
运费下降,但市场波动加剧
运费下跌看似是则好消息,但 Kathy Liu 警告,市场波动正在加剧。中国出口的海运需求仍然疲软,而传统旺季趋势也变得更难预测。
她指出,今年的旺季预期将更多聚焦在东南亚,尤其是越南、泰国与马来西亚,而非中国。这些市场的需求正在上升,但飞往美国与欧洲的长程空运运力依然有限。
同时,美国监管变化正在影响着空运货量。随着小额包裹关税豁免政策的取消,中国的电商出货量大幅减少,迫使 B2C 业者转向海运并重新思考库存模式。 Kathy 将这种变化形容为一种 “决策急转弯”。过去几年因小额包裹豁免而快速成长的 B2C 出口,如今正重新回归并柜与海运模式。
她进一步提到,中国的运力现已供过于求,但东南亚则面临相反挑战,来自越南与马来西亚等国的空运运力有限,导致前往美国与欧洲的货物时常遭遇瓶颈。
这种不平衡促使中菲行采取创新解决方案,将东南亚货物经由中国转运,借助中国的闲置运力来分流,确保出口更加顺畅。
采购策略不再只是选地点
许多企业仍依赖“中国+1”策略来分散风险,但 Renaud Anjoran 指出,多元布局有时也可能带来反效果。他举例,部分企业将产能转移到印度等市场后,却常遇到意料之外的关税,使得贸易政策更加难以预测。正如他所说:“这其中没有明确的逻辑可循。”
他补充道,许多企业往往对新市场的实际运作缺乏准备。“大家习惯了中国的运作模式,但到其他国家时,常常会感到非常挫折。”
对许多供应链领导者来说,这意味着多元化不仅仅是换一个国家,而是必须同时适应不同的生产体系,并在瞬息万变的贸易规则中持续应对不确定性。
不确定性已成为新的运营模式
Wolfgang Lehmacher 对当前局势作了注解,从特朗普政府时期的第一波冲击,到 COVID,再到新一轮关税,企业别无选择,只能持续应对与演化。过去的应变计划,如今已成为日常业务的一部分。“我们已经不再依靠单一供应链,亚洲的供应链网络已重新布局,市场变得更务实,也更具信心,但我们始终在不确定性中运营。”
他解释,这种转变迫使企业在设计供应链架构时,必须将不确定性纳入考量。单纯追求成本或速度已不足以应对,灵活性才是首要条件。
他也强调,韧性不仅取决于技术,更需要以人为核心,并经过全面压力测试。这意味着企业需要与供应商、客户和主管机关合作,进行模拟演练与情境规划,确保方案在压力情境下依然能有效运作。
贸易合规的界线在哪里?
随着法规愈发严格、美国对转运的审查成为关注焦点,企业在应对成本与合规压力时,仍持续尝试关税工程以及将产品重新分类等做法。
Renaud 举了一个成衣产业的例子:通过重新将产品分类,有时能够降低关税,这种做法通常风险不高,也早已是大型品牌惯用的策略,但若将产品归类到与主要用途不符的类别,就可能引起美国海关的审查。
实务上最重要的原则,是确保文件齐备,并按照申报的关税代码执行。在规则尚未完全明朗之际,完整的文件记录能在未来争取退税时发挥作用。
可持续发展不再是优先考量?
两年前,可持续发展仍是产业讨论的核心议题。当 Kathy Liu 回顾这一转变时说道:“过去两年,可持续是货运业最流行的关键词,但如今,企业已不愿意为绿色选项额外付出成本。”
Wolfgang Lehmacher 认为,即使焦点有所转移,产业也无法承受减碳进程停滞带来的后果。他强调,碳边境调节机制与关税可能会成为推动变革的动力,但同时提醒,地缘政治紧张加剧,恐怕会放慢环保进展的脚步。
给托运人及供应链领导者的实用建议
这场谈话总结出三个未来应对挑战的优先事项:加强跨供应商的可视性;结合人才与技术,并在压力情境下测试解决方案;以及通过更智慧的流程设计,连接东南亚、中国与目的地市场,以随时应对波动。面对不确定性,本集播客提供了清晰指引,为贸易合规、采购或多式联运物流的负责人提供有力参考。订阅《The Freight Buyers’ Club》,获取更多关于全球贸易与供应链的洞察与分析。
想了解如何更妥善地管理关税、文件与监管风险,请下载我们的电子书:《贸易合规 101:全球托运人的实用指南》。